2025年“含绿量”攀升,地方政府协同奋进

当前,随着各地两会相继落幕,绿色发展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众多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核心议题。

在山东两会的议程中,绿色能源、绿色转型、绿色建筑以及绿色出行等议题被频频提及,旨在将绿色发展的理念更深入地融入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之中。

贵州省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则强调,“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巩固生态优势。通过召开美丽贵州建设推进大会,贵州正努力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全省中心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高达99.1%,主要河流出境断面的水质优良率始终保持100%。”这份报告清晰地描绘了贵州在2024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奋斗历程和卓越成就。

黑龙江省在展望2025年时,提出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扎实步伐向前迈进。同时,其他省份也提出了类似的目标及相应的实施策略。

地方政府对生态建设和产业转型的重视,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展望未来,我们将见证“青山”转变为“金山”,“碳票”变为钞票,以及“水库”、“林库”转化为“银库”的生动场景不断涌现。

绿色低碳发展与产业升级转型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国家层面积极推动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发展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在地方层面积极推动ESG理念的落地与实践。

深圳市在2023年11月发布了《深圳市碳交易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该方案旨在到2025年,科学合理地将碳市场配额总量与全市碳排放总量控制相挂钩,持续扩大碳市场的覆盖范围,打造一个规范有序、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同时,深圳还将完成碳普惠和碳市场统一管理平台等服务平台的建设,完善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以高质量支撑深圳碳交易市场在全国的先行示范。到2030年,深圳的碳交易体制机制将进一步完善,碳交易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支持效果将更为显著,助力深圳建成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绿色低碳城市,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并在碳中和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该实施方案涵盖了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包括碳排放总量控制、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激发全民践行低碳理念、提升碳汇增汇能力、强化碳金融创新与推广、完善政策规则和标准体系、健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以及辅助碳中和前瞻布局。这些工作被具体分解为32项措施。

在2024年第一季度,北京、上海、苏州这三个重点城市都推出了关于ESG发展的政策。其中,北京发布了《北京市促进环境社会治理(ESG)体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该政策旨在到2027年,逐步完善北京ESG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生态体系的形成,力争使在京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率达到70%左右,进一步提升ESG鉴证和评级水平,丰富和深化ESG实践,完善ESG相关标准体系。到2035年,北京ESG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将步入法治化轨道,信息披露将变得充分高效,ESG生态体系将完备,评级体系将高水平特色化凸显,ESG实践将丰富多彩,监管体系将运转有效,使北京成为ESG发展的全国高地和国际代表性城市。

上海则发布了《加快提升本市涉外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能力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其总体政策目标是到2026年,基本形成政府、行业组织、涉外企业、专业服务机构共同参与、协同发展的涉外企业ESG生态体系。

苏州工业园区则发布了《苏州工业园区ES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苏州工业园区关于推进ESG发展的若干措施》两份文件,明确了优化空间布局、培育经营主体、促进创新发展、深化融合应用、扩大开放合作以及营造发展生态等六大工程和13项具体任务,并对相关方面进行了资金奖励。

绿色园区和零碳园区作为技术、理念和制度创新的集合体,其规范的零碳园区建设是在设计、规划等各阶段都融入碳中和理念,通过综合运用节能、减排、固碳等碳中和措施,实现园区范围内产业、能源等全领域、全周期、全链条的零碳发展。这种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的碳中和发展模式能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减少碳排放,并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和技术扩散作用,不仅能带动园区内企业的转型,也将对周边地区的绿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地方政府对绿色园区和零碳园区的日益重视与近期政策导向保持一致。例如,在202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建立一批零碳园区”被首次明确提出,并成为2025年的重点任务之一。随后,工信部会议也要求建设一批零碳工厂和零碳工业园区,以促进工业资源的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并将零碳园区纳入工业绿色发展的重点工作。

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多地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了发展转型金融的举措。例如,山东省提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融资平台和城投公司的改革转型,并突出抓好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而重庆市则计划构建绿色制造、绿色服务和转型金融体系。广东省则强调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全面转型与规范管理,并加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山西省则制定了焦化、有色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浙江省则提出将促进政府投资基金的创新发展,引领撬动市场化基金,壮大耐心资本,并鼓励创投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要实现双碳目标,发展转型金融是重要突破口。绿色金融的核心功能在于引导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解决环境外部性内生化的问题,并为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筹集资金。从政策端看,我国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落实双碳目标。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在推动低碳转型方面的成效也逐步显现。绿色信贷方面,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已达到35.75万亿元,同比增长25.1%。

此外,建立碳核算平台和碳账户也是推动转型金融和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八部门在2024年10月联合发布的《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中提出,要全面落实全国及省级地区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并对全国及省级地区的碳排放进行统计核算。多个省份也将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作为2025年的政府工作目标。

通过碳核算平台,企业可以清晰地了解自身的碳排放情况,并根据平台的分析结果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量,从而实现绿色发展。同时,这一平台也有助于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在建立碳核算平台的过程中,将有力提升碳排放数据的质量,并对企业碳核查工作进行全流程指导和复核,确保碳排放报告数据的准确性和企业履约的公平性。

在完善碳市场运行机制的同时,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视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并将碳交易、排污权交易等机制及相关市场的活跃发展紧密结合,同时给予相应的补贴、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支持措施。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ZH_HK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