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协定》能否如期兑现?

特朗普于上任首日即签署行政指令,宣告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议》,此举成为其初期执政行动的关键一环。

此番并非特朗普首次引领美国联邦政府背离《巴黎协议》,他还进一步提出终止美国的国际气候融资计划。这一决策引发了国内外广泛的谴责,对全球气候变暖应对努力构成了严重打击,加剧了全球气候治理的复杂性,并触发了连锁反应。

近期,阿根廷与印度尼西亚均透露出考虑退出《巴黎协议》的迹象。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全球气候变化关键协议后不久,阿根廷哈维尔·米莱政府也开始权衡退出该协议的可能性。米莱的立场在阿根廷谈判代表突然退出巴库COP29气候会议时已初露端倪。官员们正研究一份提议退出协议的内部文件。尽管最终决策尚未出炉,但知情人士透露,阿根廷可能步美国后尘,成为第二个退出这一近200个国家签署协议的国家。公务员们正竭力劝阻米莱团队不要退出。一位阿根廷外交官表示,米莱将做出最终决定,“我们退出的可能性相当大”。一旦成真,这将再次重创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事业。与此同时,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之一的印度尼西亚,也表达了可能跟随美国脚步退出《巴黎气候协议》的意向。

退出协议的影响深远,涉及贸易、经济及全球信任等多个层面。

阿根廷与印尼潜在的退约行为不仅动摇了气候治理的根基,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欧盟委员会贸易总署的最新评估报告显示,若阿根廷退出《巴黎协议》,欧盟-南方共同市场贸易协定中的“环境义务”条款将自动启动审查机制。该条款规定,任何缔约方若严重违反环境承诺,其他方可暂停关税优惠。据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估算,阿根廷对欧出口的牛肉、大豆等农产品可能面临最高27%的额外关税,这将直接冲击其约150亿美元的欧盟市场份额。在资本市场,阿根廷比索汇率已出现波动。摩根士丹利的数据显示,自退约传闻传出以来,外资已从阿根廷绿色债券市场撤出超8亿美元,该国气候转型债券的收益率飙升120个基点。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警告称,若正式退约,阿根廷的主权信用评级可能被下调至“垃圾级”下半区,进而增加其国际融资成本。印尼的退约风险同样引发市场动荡。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煤出口国,印尼股市能源板块单周暴涨14%,但新能源板块却重挫9.2%。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其“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JETP)的未来——原定于2024年第三季度到位的50亿美元首期融资已被无限期搁置。世界银行气候融资专家玛丽亚·桑切斯指出:“JETP的停滞不仅会影响印尼42个在建的可再生能源项目,还会导致区域电网互联计划推迟5-8年。”

气候正义博弈中,历史责任与技术鸿沟的困境愈发凸显。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退约风波中的立场分歧愈发明显。印尼气候变化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气候公平性评估报告》显示:1850年至2023年间,美国的累积碳排放量占全球的24%,而印尼仅占1.2%。然而,根据《巴黎协议》的国家自主贡献(NDC)要求,印尼需在2030年前将排放强度降低43%,这与其当前每年6%的能源需求增长形成尖锐冲突。

这种冲突在具体产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印尼镍加工产业的年耗电量已达42太瓦时,相当于菲律宾全国的用电量。为实现2045年成为全球电动汽车电池供应中心的目标,正在建设的36座镍工业园仍需新增12吉瓦燃煤发电装机,这直接冲击了其减排承诺。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IEEFA)指出,若完全遵守气候承诺,印尼的电动汽车战略成本将增加47%,从而丧失对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资金缺位的现状加剧了公平性的质疑。尽管发达国家承诺在2025年前实现每年100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但经合组织(OECD)的数据显示,2023年实际到位的资金仅为683亿美元,其中仅有12%流向最不发达国家。印尼财政部长丝莉·穆利亚尼透露,该国获得的31亿美元气候融资中,78%为需要担保的商业贷款,与预期的赠款比例相差甚远。这种结构性失衡正在催生“气候怀疑主义”联盟——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在G20财长会议上联合要求重新谈判融资机制。

技术主权的争夺中,多国开始探索能源转型的第三条道路。

面对气候承诺与经济发展的双重挑战,多国开始寻求中间路径。阿根廷米莱政府正推动“页岩气优先”战略,计划将Vaca Muerta页岩田的产量从当前的60万桶油当量/日提升至2027年的200万桶,并承诺将20%的油气收益用于碳捕集技术的研发。这种“先排放后治理”的模式在学界引发了激烈争议。麻省理工学院能源倡议报告警告称,若拉美多国效仿该模式,到2040年可能会额外释放120亿吨CO₂当量。印尼则试图通过碳信用机制来打破困境。环境林业部的新规允许燃煤电厂通过投资热带雨林保护项目来获取碳抵消额度,从而在理论上延长电厂的运营年限10-15年。然而,国际碳信用评级机构BeZero将此类项目的评级从AA下调至BB,认为其存在“重大泄漏风险”。更具争议的是,印尼正在游说将镍冶炼纳入《巴黎协议》的“战略产业豁免条款”。若该提议获得通过,可能会为高耗能产业打开制度后门。

当气候行动从科学共识转变为利益博弈时,全球治理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测试。美国、阿根廷、印尼的进退抉择,映射出发达国家减排意愿衰退与发展中国家生存空间受挤压的结构性矛盾。2025年能否建立起既公平又雄心勃勃的新秩序,将决定《巴黎协议》能否成为人类命运的救生筏,抑或仅仅是一份被现实击溃的理想宣言。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ZH_HK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