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碳中和之路:碳定价时代的策略核心

在全球气候危机日益紧迫的情境下,碳定价作为一种创新的环境经济政策,正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及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策略。它不仅能够有效削减温室气体排放,还能激发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的绿色增长。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碳定价的内涵、全球及中国的实施现状与发展态势,并阐述其在达成“碳中和”愿景中的核心作用。

1. 碳定价的概念与形式

碳定价,简而言之,即为每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设定一个经济价值,以此将碳排放的环境外部性内部化。这一机制促使企业和消费者在决策时考量碳排放的经济成本,从而自发减少排放。碳定价主要包含碳税、碳排放权交易系统(ETS)及碳补偿机制三种形式。

· 碳税:政府直接对碳排放行为征税,提升排放成本,激励减排。

· 碳排放权交易系统:通过市场机制分配和交易碳排放权,政府设定排放总量上限并逐步削减,实现整体减排。

· 碳补偿机制:通过认证减排项目产生可交易的碳补偿额度,增加市场灵活性,补充传统碳定价工具。

2. 全球碳定价机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全球碳定价机制的发展经历了从初创到多样化再到全球化的三个阶段。初创阶段(1990-2004年),以欧洲部分国家如芬兰、瑞典等率先实施碳税为标志。多样化发展阶段(2005-2015年),随着《京都议定书》生效和欧盟碳排放交易系统启动,碳税和ETS逐渐成熟,多个国家建立了自己的ETS。全球化与深化阶段(2016年至今),《巴黎协定》后,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全球碳定价机制迅速扩展,至2023年底,共有74个机制在运行,其中欧盟ETS占全球碳定价收入的约43%,显示出其市场规模和价格优势。

3. 中国碳定价机制的实施进展

中国在碳定价机制建设上亦取得显著成就。当前,中国碳定价机制主要包括全国碳排放交易系统(全国碳市场)和企业内部碳定价,碳税尚处研究阶段。全国碳市场已覆盖远超欧盟ETS的排放量,但采用免费配额分配机制,控排成本较低。然而,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发布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CEA价格不断攀升,显示出市场对碳减排需求的增强和政策支持的加大。

中国碳市场发展历经三阶段:CDM项目阶段(2005-2012年)、区域碳排放交易试点阶段(2013-2020年)和全国碳市场发展阶段(2021年至今)。有偿竞价在中国八大试点碳市场中有所尝试,但比例较低。未来,中国有望通过提升竞价比例,优化碳配额分配,增强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同时,抵消机制在中国碳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减排项目发展,丰富交易品种,提升市场活跃度。

4. 碳定价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

碳定价通过提升高碳产品和服务成本,激励企业和消费者选择低碳替代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在能源、交通、制造等高排放行业,碳定价促进清洁能源应用和节能技术发展,加速经济绿色转型。

全球碳定价机制的扩展促进各国气候政策协调与合作,优化减排成本配置,增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效能。同时,碳定价为跨国企业提供统一碳成本考量标准,推动全球供应链绿色升级。

特别是碳税,为政府带来财政收入,用于环保项目、绿色技术研发和气候适应措施,增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ETS通过碳配额拍卖为政府提供收入,支持绿色转型和气候目标实现。

企业内部碳定价机制促使企业在决策中考虑碳成本,促进低碳投资和管理优化,提升能源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在全球低碳经济中的竞争力。越来越多企业将碳定价纳入战略规划,成为推动行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ZH_HK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