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SG发展态势及政策体系全解读

中国ESG进展综述

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是一种超越传统财务绩效,专注于企业环境、社会及治理成效的投资理念与评价标准。此标准旨在通过评估企业行为,预测其未来的财务绩效,并衡量企业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贡献。在ESG理念兴起之前,诸如“伦理投资”、“责任投资”及“绿色金融”等理念已初步崭露头角。

2006年,联合国支持的负责任投资原则(PRI)的发布,为ESG理念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同年,高盛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将环境、社会与治理概念整合,正式提出了ESG理念。此后,ESG逐渐成为非营利组织、政府等多元主体观测组织可持续治理的新维度。

2023年,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推出了《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这是全球首套ESG报告标准,为各国企业提供了统一的气候和可持续信息披露框架,增强了跨国比较性。

中国的ESG政策脉络

ESG理念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目标不谋而合,既强调生态保护,又注重社会责任与治理水平的提升。从“双碳”目标到乡村振兴,再到治理现代化,均为ESG在中国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与广阔的空间。为推动ESG发展,中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表1)。

在顶层设计上,中国政府明确要求企业将“履行社会责任”与“建立健全ESG体系”纳入内部治理。自2007年起,国资委发布了一系列指导意见,要求中央企业将社会责任融入发展战略、日常经营及国际化经营中。2018年,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新增了关于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的披露要求。随后,基金业协会也发布了ESG评价体系研究报告及绿色投资指引。2022年,国资委提出探索建立健全ESG体系,推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参与构建中国特色的ESG信息披露规则、绩效评级及投资指引。至2023年,国资委要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实现ESG专项报告披露的全覆盖,并为上市公司的ESG报告提供了基础指标与格式参考。

中国ESG实践的关键环节

在ESG的实践应用中,信息披露、评价体系与投资构成了三大核心。当前政策主要聚焦于信息披露的规范,而评价体系与投资方面则相对薄弱。

在信息披露方面,证监会及两大证券交易所(深交所与上交所)均出台了详细的披露规则与指引。证监会鼓励企业主动披露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而深交所与上交所则提供了具体的披露框架与量化指标。此外,两所还将社会责任披露情况纳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内容,确保报告内容的充实与完整。

在ESG评价体系方面,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研究开展投资项目ESG评价。随后,中国经济信息社等单位联合发布了接轨国际且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ESG评价体系》团体标准。同时,部分地区如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也发布了ESG评价指标体系。

在ESG投资方面,中国政策更多关注与其紧密相关的绿色金融。自2016年起,中国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G20议题,并将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纳入“十三五”规划。此后,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实现了绿色债券评估标准与中国其他绿色金融标准的统一。

中国ESG生态体系参与者

中国的ESG生态体系由政府部门、实体企业、资产管理机构及ESG专业服务机构等多元主体构成,共同推动ESG理念在中国的普及与实践。

三大证券交易所(上交所、深交所与北交所)在ESG实践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上交所注重ESG基金产品与指数供给,北交所支持绿色低碳等产业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而深交所则持续完善ESG信息披露规则,推动上市公司践行ESG理念。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已有约三十家ESG评级机构,其中Wind、商道融绿、华证、嘉实基金等机构在评价范围、数据能力与分析工具方面更具优势。而社会价值投资联盟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则更关注企业的社会价值,结合中国发展目标增加了特色化指标。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ZH_CH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