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否可以写出“一份好的ESG报告”?

在当今ESG领域蓬勃发展的时期,企业能否打造一份“卓越的ESG报告”?

探索卓越ESG报告的核心要素

关于“何为卓越的ESG报告”(涵盖社会责任报告与可持续发展报告),众多机构已提供了详尽的编写指南、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然而,超越技术细节,如何界定一份“卓越的ESG报告”仍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这一话题背后隐藏着ESG报告的两大核心议题。

首要议题是,ESG报告究竟服务于谁?这是其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即企业每年发布ESG报告的初衷何在。

对于此问题,答案多样,如满足监管要求、吸引投资者、赢得相关方信任、构建可持续竞争力、塑造品牌形象等。但归根结底,其目标可归结为两点:一是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增进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了解,进而获得其认同与支持。

这两个目标既相互关联,又存在潜在的冲突,因为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并非总是完全一致,有时甚至存在对立。

企业ESG团队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如何编制一份“卓越的ESG报告”,以同时满足这些可能相互矛盾的诉求?

其次,ESG报告的第二个核心议题是,其是否能够有效实现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与参与目标?

答案并不乐观。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企业的运营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其利益相关方,包括监管机构、投资者、员工、消费者、公众等,对企业的ESG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他们不仅要求ESG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和实质性,更强调“参与”,即不仅要听企业怎么说,还要与企业进行对话。然而,发布ESG报告本质上仍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不对称的“告知策略”。

此外,尽管部分企业(如中国平安、工商银行等)已开始披露半年度ESG报告,以应对利益相关方日益增长的披露需求,但从利益相关方的角度看,这种半年度的披露依然显得迟缓。当企业发生ESG相关重大事件时,利益相关方需要的是及时、高效、有用的信息披露。

同时,不同利益相关方对企业ESG信息的关注点各不相同,有时甚至相互冲突,企业难以用一份ESG报告兼顾所有利益相关方的需求。

编制ESG报告的五大挑战

除了上述两大核心议题外,企业在编制ESG报告时还面临一些现实挑战。

首先是信任问题。部分企业急于贴上“ESG标签”,存在“为报告而报告”的现象。由于ESG规划的实施和成果显现需要时间,部分企业为了发布ESG报告,仅将原有报告更名,其内容缺乏明确的ESG实践和成效支撑,导致利益相关方和公众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认为企业存在“漂绿”嫌疑。

其次是关系难题。由于不同利益相关方对企业有不同的期望和诉求,这些期望和诉求可能相互补充,也可能相互冲突。企业难以在一份报告中平衡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关注点。

第三是逻辑断裂。许多企业在编制ESG报告时,往往聚焦于某个ESG项目或事件,却忽视了这些项目、事件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导致逻辑断裂,利益相关方无法根据这些信息对企业的可持续性做出有效的决策和判断。

第四是数据滥用。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用数据说话,在ESG报告中大量使用数据,但并未解释数据的来源和含义;另一方面,现行的ESG指标体系大多基于全球背景及大型跨国公司的实践,对中国本土企业来说,很多指标及对应的数据并不具备实际意义。

第五是同质化问题。由于ESG在中国起步较晚,许多公司的ESG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同一行业中的ESG议题相似,企业开展的ESG项目相近。基于此的ESG信息披露难以在利益相关方心中形成差异化的企业形象。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ZH_CH
滚动至顶部